https://www.gvm.com.tw/article/71433
本篇文章主要在描述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時,常常會以逗哭孩子為樂,文章所舉的例子便是騙孩子說要燒死他的爸爸,由於小朋友不知所措而哭了出來,即便阿姨一直向小朋友表示是開玩笑,小朋友還難以停下,這時爸爸因為安撫無效改而用嚴厲的方式要求小朋友停止哭泣。
文中的燕湘這時介入,改以別的方式安撫小女孩卻成功了。多數的父母常常在安撫孩子情緒時有文中爸爸那樣的做法,而很少父母能夠好好扮演燕湘那樣的角色,尤其是在外頭的時候,因為怕孩子哭鬧對其他人造成不便,就以大聲喝斥甚至威脅的方法來希望孩子停止哭鬧,卻忘了顧及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有些父母雖然會對著孩子說:「你用講的不要用哭的」,但是卻語帶生氣及憤怒,姑且不論孩子的年齡是否可以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友善的口氣對孩子而言是更難開口的,因為害怕會再次受到責罵。
以我姪子為例,他是我大表姊(大我24歲)的孩子(小我3歲),因為一些因素他小時候是輪流住在親戚家,沒有和媽媽一起生活過的經驗,小時候常常偷家裡人的錢去買一些玩具等等的,但是這時候就會有兩種很明顯不一樣的方式出現,二阿姨會非常生氣的責備並且質問他是不是他做的,為什麼這樣做,但在整個過程中他卻始終閉口不提;而換我媽用較為平靜溫柔的語氣問他的時,他卻開口了,他說他想要拿錢請同學吃東西、想要跟大家一起玩。我觀察了二阿姨和媽媽知道原因後的結果,二阿姨只覺得他想在學校當老大,但我媽媽很認真看待他的需求,也告訴他交朋友的方法等等,希望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從這一個例子來看,或許小朋友是真的需要一個可以同理他情緒、想法的人,但大人往往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即便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也不願修改,如果我們可以同理小朋友的情緒,也接受自己不足的行為是不是能讓關係更親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