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分享:如何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

遠見雜誌:做父母的智慧!如何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



       很多年輕人上了大學或出了職場,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獨自在外生活,家裡的大人每每期盼著我們回去,但是卻有很多人想方設法不回家,這或許是有些原因的,本篇文就提到有些家長能會討錢和討拍,導致兒女不想回家,或是子女和父母曾經有過爭執、誤會,但卻沒有說開;如果小孩是已經成家立業的狀態也有可能是因為婆媳關係不好導致孩子不想回家。

        家裡的人盼著孩子回來這件事我非常有體會,尤其是上了大學之後。上大學之前我的平常日都是住在姑姑家,只有假日才會回家,有時因為要期中考就會不回家,那時候我爸媽就很常會問這周有沒有要回家,而上了大學後,雖然我家就在台南距離高雄很近,但因為大一大二活動較多,也是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還在學校的時候姑姑跟家裡的人就會問我什麼時候會回家,而我回到家之後姑姑或姑丈便會像文章裡那樣找些理由讓我去他們家,像是手機有東西不會用等等,甚至只要我回家爸爸就會特別煮肉燉湯。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關係還算不錯,讓我會常常想回家,但是我也看過真的很不好的,例如我的外公跟舅舅。

        外公在我大一的時候過世了,在過世前的好幾年外公都是住在我們家,直到後來狀況不好才住在醫院。外公在我們大家眼裡都是很隨和的,用著自己少少的退休金也不伸手要錢,也不太抱怨生活瑣事、不會罵小孩、不會管東管西碎碎念,只會安靜地看報紙和電視,偶爾在椅子上打瞌睡,在外公搬來一起住以前也不曾聽到他打電話來。

        其實我不知道外公和舅舅們有什麼過節,只知道他們都非常懶得來(?)看外公,尤其是大舅舅,只有當外公堅持不做某些事的時候,舅舅才會為了說服外公而出現一下子。像是逢年過節大舅舅來了,也只是包個紅包給外公,然後坐著吃飯看電視,也不跟外公聊天,吃完晚餐就打算要走。大舅舅明明也和我們一樣住在台南,但總是嘴上說很忙沒空來看外公,一直到外公過世前,大舅舅大概也沒去醫院看過外公五次吧,但是外公在臨走前卻還只惦記著大舅舅,用那已經沒力氣的手在白紙上歪歪曲曲地寫下舅舅的名字。

        或許他們之間真的有所過節吧,但是卻無從解開一直到最後,不知道多年以後舅舅會不會在心中感到遺憾甚至後悔,東方人或許較不善表達,但我認為和家人的心結無論如何都別一直放著。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分享:薩提爾溝通

遠見雜誌:薩提爾溝通: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接納大人的行為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1433

       本篇文章主要在描述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時,常常會以逗哭孩子為樂,文章所舉的例子便是騙孩子說要燒死他的爸爸,由於小朋友不知所措而哭了出來,即便阿姨一直向小朋友表示是開玩笑,小朋友還難以停下,這時爸爸因為安撫無效改而用嚴厲的方式要求小朋友停止哭泣。

       文中的燕湘這時介入,改以別的方式安撫小女孩卻成功了。多數的父母常常在安撫孩子情緒時有文中爸爸那樣的做法,而很少父母能夠好好扮演燕湘那樣的角色,尤其是在外頭的時候,因為怕孩子哭鬧對其他人造成不便,就以大聲喝斥甚至威脅的方法來希望孩子停止哭鬧,卻忘了顧及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有些父母雖然會對著孩子說:「你用講的不要用哭的」,但是卻語帶生氣及憤怒,姑且不論孩子的年齡是否可以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友善的口氣對孩子而言是更難開口的,因為害怕會再次受到責罵。

       以我姪子為例,他是我大表姊(大我24歲)的孩子(小我3歲),因為一些因素他小時候是輪流住在親戚家,沒有和媽媽一起生活過的經驗,小時候常常偷家裡人的錢去買一些玩具等等的,但是這時候就會有兩種很明顯不一樣的方式出現,二阿姨會非常生氣的責備並且質問他是不是他做的,為什麼這樣做,但在整個過程中他卻始終閉口不提;而換我媽用較為平靜溫柔的語氣問他的時,他卻開口了,他說他想要拿錢請同學吃東西、想要跟大家一起玩。我觀察了二阿姨和媽媽知道原因後的結果,二阿姨只覺得他想在學校當老大,但我媽媽很認真看待他的需求,也告訴他交朋友的方法等等,希望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從這一個例子來看,或許小朋友是真的需要一個可以同理他情緒、想法的人,但大人往往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即便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也不願修改,如果我們可以同理小朋友的情緒,也接受自己不足的行為是不是能讓關係更親近呢?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Kopi的狗狗們~

目前有三隻狗狗,分別是老狗狗小Moon、大狗狗黑麥、小狗狗果果